递表一周即改招股书!微脉三年连亏冲击上市如何摆脱“焦虑”?

  公司持续推动费用优化,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的38★★◆◆.70%降至2024年的14.54%◆◆◆★★,管理费用率与研发费用率亦大幅下滑。然而,这种大幅削减开支的策略也带来潜在隐忧——研发费用率从15.80%锐减至4◆◆★★.60%■★■,可能削弱其技术产品迭代能力■★,与其“AI核心驱动”定位形成反差。

  在行业层面■■■★,微脉所在的全病程管理服务市场受益于政策红利◆◆■■◆★,市场规模快速扩张。数据显示,中国全病程管理服务市场由2020年的16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14亿元◆★★,年复合增长率达39.3%,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扩大至3,654亿元。然而★■◆■◆◆,在规模扩张背后,行业仍面临盈利模式不清、用户付费意愿偏低、公立医院合作落地缓慢等一系列结构性难题■■◆,市场“虚胖★★◆”与商业落地难题并存的风险不容忽视。

  此外■◆◆,2022至2024年间,微脉因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录得损失1■◆.73亿元◆◆★、0■◆◆■◆.43亿元和1.52亿元。若上市完成后优先股得以转换,此类损失有望不再发生,从而改善公司账面利润表现。然而,这类“技术性修复”难以掩盖其主营业务造血能力不足的根本问题。

  在招股书中★★◆■,微脉提出了多项扭亏为盈的策略,包括依托与157家医院的合作关系以及4,700余家医疗机构的资源网络扩展业务规模;通过AI系统与多学科团队提升运营效率;压缩销售开支控制费用;以及通过财务重组改善资本结构。然而,以上路径或多或少均面临外部依赖与内部约束的双重挑战。医院端合作落地效率因地区差异而不一,AI系统对临床诊疗效率的实质提升效果仍需市场验证◆◆,而资本结构重组的效果也将受制于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。

  微脉作为中国“AI+全病程管理★■★◆■★”领域的早期探索者,依托人工智能构建了连接医院◆■★★■■、医生与患者的数字化平台,试图重塑传统医疗服务体系★◆★★。2024年,公司已跻身行业前三,成为国内最大患者导向型AI赋能服务提供商。然而,其商业模式高度依赖政策支持与公立医疗体系★■■◆,变现路径模糊★■◆★,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挑战。尽管具备技术先发优势,微脉当前仍处于“技术领先★★◆★、变现承压”的阶段,业务可持续性有待验证。

  分业务来看◆■■■■★,微脉的收入主要来自经纪及保险服务、病情与病例管理★◆◆■、药品及医疗产品销售及其他产品。2024年■■★★,病情与病例管理收入达4.70亿元,占比72.02%,为核心支柱;药品及医疗产品销售收入为1.26亿元◆◆■◆■,占比19.36%;经纪及保险收入为0.56亿元,占比8.62%。

  从财务数据来看,微脉2022年至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■★■★◆.12亿元■■◆◆、6■◆◆■★.28亿元和6.53亿元,整体呈增长趋势,但增速已明显放缓◆◆。同期净利润连续三年录得亏损,分别为-4.14亿元★■◆★◆◆、-1.50亿元和-1★★◆■◆■.93亿元,经营性亏损未能有效收窄。即便以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(经调整口径)计算,亏损净额亦分别为-2◆★.33亿元、-0.99亿元和-0■◆★◆.30亿元■★◆★,也未实现扭亏。整体来看,公司收入增长未能转化为盈利改善,盈利能力仍缺乏实质性突破。

  毛利率方面,公司整体毛利率虽有提升,但仍处于偏低水平◆★■■★◆。2022至2024年分别为17.24%、18.85%和19.87%,改善幅度有限■◆■◆■。结构上,经纪及保险业务毛利率虽从2.58%升至13.25%,但仍不具备吸引力;病情与病例管理业务毛利率虽稳定在22%左右,但其增长动能不足★◆◆■★■;药品销售毛利率则从28.07%降至12.10%,盈利能力明显弱化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财务数据的更正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微脉在快速推进上市进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的缩影。表面上★★★■,公司正处于收入增长期,部分财务指标也在边际改善,但其背后的盈利能力、现金流质量与可持续性发展逻辑仍然存在诸多疑问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◆★◆,重新审视微脉的商业模式与行业定位■◆■,尤显必要◆★★★★。

  综上所述,微脉虽处于政策支持与市场扩张的有利环境中★◆★◆★,具备一定技术先发优势◆★◆,但其盈利能力弱★■■◆◆、财务结构失衡■◆■★■、现金流紧张、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等结构性问题依旧严峻。在资本市场日益审慎的当下■■◆■◆◆,微脉能否借助上市契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模式闭环,仍需持续关注与验证。

  据港交所官网披露,微脉公司(以下简称★◆:微脉)已于2024年6月27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招股说明书,由招商证券国际与德意志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。然而,仅一周后,7月3日,微脉便迅速提交更新后的招股书。根据修订内容◆■■◆,2024年毛利由原披露的-129,720千元更正为129,720千元★◆■★,2023年营业收入微调为627,564千元◆★◆◆,年度亏损则上调至414,319千元。这一频繁更正核心财务指标的行为,难免引发外界对公司财务披露准确性及内部控制能力的质疑。

  从三年走势看◆◆◆★■,经纪及保险收入2023年大增163★◆★★■◆.28%,2024年却下滑37◆★★◆★.48%◆★■◆■,波动明显■★■;病情与病例管理服务增速放缓■◆■★■,2023年和2024年同比增幅分别为10.46%和7◆◆.49%■◆◆★★◆;药品销售虽有增长,但受渠道和合规因素制约◆◆■★,扩张前景不明。其他产品收入则在2023年骤降93◆◆.89%,2024年被完全剥离,显示公司多元化尝试成效有限■◆★★■,整体收入结构依赖性强。

  微脉虽处于政策支持与市场扩张的有利环境中,具备一定技术先发优势◆★★■★,但其盈利能力弱、财务结构失衡、现金流紧张■★■◆、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等结构性问题依旧严峻。在资本市场日益审慎的当下◆■★◆,微脉能否借助上市契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模式闭环,仍需持续关注与验证。

  从现金流表现来看,微脉经营活动现金流三年均为负值■★◆,分别为-2★◆■★.43亿元★■、-0.83亿元和-0.39亿元■■◆,虽略有改善◆■★■■◆,但整体依赖外部融资维系运营。投资活动现金流波动较大,筹资活动为主要资金来源,2024年现金流入达1.10亿元■■■,显示公司仍处于依靠资本输血维持扩张的阶段。

  值得警惕的是,微脉的财务结构呈现出一定脆弱性。2022年至2024年,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685.15%◆◆■■、865.71%和737.62%。截至2024年底,流动负债净额高达20.43亿元,负债净额达19.59亿元。虽然公司解释称上述负债主要源自可赎回优先股,且拟于上市后转为普通股◆◆◆★◆■,但现阶段其巨额负债对公司现金流与偿债能力构成实质性压力。

相关新闻